“百千万工程”突击队 | “丹青不渝”实践团队探究信宜非遗民艺

发布者:艺术学院发布时间:2024-09-02浏览次数:10

7月19日到26日,来自广东财经大学的“丹青不渝”社会实践团队奔赴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开展了为期八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考察和细致访谈,获得了大量关于信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手资料,探索“文化创意产业与非遗传承融合发展”的新道路。



7月20日,“丹青不渝”实践团队深入信宜市合丫河村挖掘非遗文化。为探究文化资源向文创IP转变的途径,实践团队探访了位于合丫河村的一间竹编工厂,对工厂负责人许先生进行了一场采访。负责人向实践队员详细介绍了竹编产品的原料、主要用途、特点等,当谈及竹编工厂存在的困难时,许先生表示:“工厂生产的竹编产品主要为竹篮一类,产品类型单调,制作成本高、耗时长、需求少,同时由于国际形势影响,目前工厂大部分订单已从欧美等地转移至东南亚地区。”结合本次访谈内容,针对竹编产品的特点,实践队员们发挥智力优势,将竹编技艺融入文创IP设计,设计了数个富有特色的IP形象与文创产品,并且计划与信宜市当地文创部门进行合作,期待共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图为竹编工厂实况 实践队员伦银欢摄


7月22日上午,“丹青不渝”实践团队一行又来到了信宜市民艺馆,与玉都街道领导进行了一场面对面谈话。在现场,信宜市竹编行业协会秘书长杨东昇说道:“当地文创行业较为依赖对外出口,中美贸易战开展后,不少出口行业受到了影响,当地的文创行业也遭遇了不小打击,对外出口量大大减少;同时,由于缺乏经济条件支持,不少非遗技艺从业者难以维持现实生计,许多非遗技艺例如竹编技艺缺乏人才继承和创新,整个竹编行业正在走向衰落,急需进行改革。”通过这次访谈,实践团队了解到当地在非遗技术的传承与宣传上存在的困难与挑战,以及当下非遗传承人所缺乏的条件支持。


图为民艺馆现场照片 实践队员伦银欢摄


接下来,实践队员在杨东昇的带领下参观了民艺馆。信宜市民艺馆是广东省社区教育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单位,曾获得广东省终身学习品牌殊荣。在展厅里,实践队员了解到了信宜独特的魅力---石雕、玉雕技艺,领略了信宜竹编的巧夺天工以及电烙画技艺的精美绝伦。面对这些精巧作品,实践队员们认真观赏,如痴如醉。它们不仅承载着信宜厚重的文化底蕴,同时也是信宜非遗文化不断创新、融合、发展的结果。


图为民艺馆参观照片 实践队员伦银欢摄


7月25日上午,实践团队一行又前往钱排镇双合村与马安竹海进行实地考察与走访。在探索中,实践团队走入了一家“信”字号品牌店,店员徐女士对实践队员的到来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在了解实践团队设计的文创产品和IP形象设计之后,徐女士给予了实践队员们许多真诚的改进建议,并表示:“希望能让竹编技艺更符合现代发展,继续传承下去”。此次调查结束,实践团队结合建议,对文创产品和IP设计推陈出新、更新迭代,使之更具有特色,更能代表当地竹编技艺。


图为双合村走访现场 实践队员伦银欢摄


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广东财经大学的实践团队不仅在参观调研中受教育、长才干,更让他们深刻感受到了乡村的巨大变化和乡村振兴伟大事业的意义。“丹青不渝”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此次参观活动让他们更加了解了乡村振兴事业的艰巨,同时也坚定了他们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的决心。在未来的日子里实践团队将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有效利用高校智力优势,用知识和汗水书写新时代的青春华章。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