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作者:王秋明
专业:艺术设计(专业硕士)
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导师:刘琼琳 副教授
论文题目:广州海关波楼装饰修缮设计
作品说明:
广州海关波楼,正式名称是“河南粤海关俱乐部”。它是一座一字形的混合性结构的建筑,也是二十世纪初珠江南岸的地标性建筑。广州波楼始建于1908年,1910年建成,是澳大利亚建筑师亚瑟•威廉•帕内和美国结构师查尔斯·伯捷共同设计完成。
海关波楼是近代广州海关建筑文化遗产体系中仅存的五栋建筑之一,也是近代西方建筑师在广州建筑领域留下的珍贵遗产,同时也是中西建筑艺术的结晶。建筑装饰具有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繁琐、华丽、堆砌的建筑装饰艺术特征。
海关波楼是近代广州海关建筑文化遗产体系中仅存的五栋建筑之一,也是近代西方建筑师在广州建筑领域留下的珍贵遗产,同时也是中西建筑艺术的结晶。建筑装饰具有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繁琐、华丽、堆砌的建筑装饰艺术特征。
02
作者:吴丽楠
专业:艺术设计(专业硕士)
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导师:陈珏博士
论文题目:《“合作居住”模式下社会住宅共享空间设计研究——以深圳集悦城“青年居”为例》
成果图片
图1 居住共享空间历程
图2 存量激活的共融空间表现
图3 定期参与的共建空间表现
图4 经济互益的共创空间表现
作品说明:
为实现“居者有其屋”愿景,即城市新流入人群既要有经济实惠的生存空间,又要有较高品质的居住环境,对生活在大城市“蚁居”人群的租住新模式探索成为了当前社会突出且重要的研究课题。“合作居住”模式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欧美国家,核心理念是为非传统
家庭(单亲妈妈、丁克夫妇等)创立一个牢固社交网络,是居民共同创立及管理的平等社区,有合作、互动和共享的特征表现,贴合共享经济时代发展趋势,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笔者基于深圳青年群体租住需求的现状,尝试将“合作居住”模式引入国内社会住宅的共用空间设计,探讨与青年群体居住文化相结合的社会住宅居住空间设计的研究。
基于前期理论结合实例调研,得出相应策略及设计要点并做出实践探索,有公共层面——存量激活的共融空间,在该区域规划设计了日常生活区和安静休闲区;有居民层面——定期参与的共建空间,在具体的设计表现包括有活动开展区和管理讨论区,另外还采取类似奖惩制措施,让所有的租户都参与到管理过程中来,并且在制度上设立明确的奖励和处罚措施;还有是运营层面——经济互益的共创空间出发,打造了一个共享的商业空间,让居民的身份就此转变为空间的建设者、管理者以及决策者。为今后社会租住人群能够拥有美好的租住环境及生活品质提供一个重要的参考方向。
03
作者:刘月玲
专业:艺术设计(专业硕士)
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导师:杜肇铭教授
论文题目:广州坑贝古村祠堂活化设计研究
论文及作品摘要:
论文针对如何在尊重祠堂建筑遗产价值的基础上对祠堂进行活化设计,使祠堂既保留原功能又能够满足遗产活化需求这个核心问题进行研究。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大量实地调研及资料整理进行研究。首先,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三方面对祠堂建筑遗产价值进行评价;其次,对广东祠堂的建筑特点进行研究以此为基础找出共性特点为广州坑贝祠堂活化设计策略提供风格参考;然后,通过访谈、分析广州坑贝古村各群体的需求,确定祠堂活化新功能定位;最后,确定广州坑贝祠堂活化设计应遵守的设计原则,提出广州坑贝古村祠堂活化策略为其活化设计提供依据。基于上述的研究基础,在设计原则和活化策略指导下,对广州坑贝古村祠堂活化进行设计实践。本论文研究拓展了祠堂活化设计的思路,促进了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并为增城及同类型祠堂建筑活化设计思路上提供借鉴,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04
作者:翟鹏程
专业:艺术设计(专业硕士)
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导师:王少斌教授
论文题目:肇庆古城区历史街区微更新设计研究
成果图片
论文或作品说明:
论文采用C-K理论,在肇庆古城区历史街区认识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推导,最终形成平衡需求的、合乎逻辑的设计策略,并以此进行设计实践。
05
作者:邓卓瑶
专业:艺术设计(专业硕士)
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导师:王少斌 教授
比赛奖项
2022第十六届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国赛区 三等奖
2021广东省环境艺术设计大赛展示陈列类银奖
2022国家一等奖学金
科研成果
作品《重塑街区——数据支持下的智慧街区》(第 1)收录于《美化生活》省级期刊
论文《产教融合背景下本硕联动学习模式的创新和实践—— 以校园文创项目为例》(第2)收录于《2022年产业与科技论坛》知网收录论文
作品 迎接建党 100 周年海报设计-获广州市委宣传部采纳
参与课题
《粤商系列遗产整体价值及要素构成研究》,主持人,广东财经大学“双百工程”一般项目。
《岭南粤商建筑文化遗产研究》,第四参与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岭南文化项目。
《粤港澳商业文化遗迹普查及当代转化研究》 ,第三参与人,广州市工商联合会,横向课题。
《河源市县(区)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项目网格化(行政村)调查》,第三参与人,2021年11月,广东浩瀚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横向课题。
《连南乡村振兴示范带导览系统项目标识系统设计专业分包设计合同》,第三参与人,2022年6月,横向课题。
《连南乡村振兴示范带导览系统项目系列LOGO设计专业分包设计合同》,共十人,2022年6月,横向课题。
题目:
遗产廊道模式下的运河沿岸工业遗产保护与规划设计——以珠江广州段为例
成果图片
作品介绍:
本研究基于遗产廊道理论并以珠江广州段沿岸工业遗产作为研究对象,用GIS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聚集特点以及线性特征三个方面进行了科学系统的梳理,并根据上述结论提出构建珠江广州段工业遗产廊道的规划设计构思,进而选取遗产廊道内的重点区域进行滨水景观设计。本研究对广州珠江沿岸的工业遗产空间演变及规律进行了详细可信的分析,同时对广州的工业遗产和滨水城市更新设计提供了方法依据,为广州如何构建生态活力融入工业文脉的滨河绿岸提供了参考。
06
作者:吴紫珊
专业:艺术设计(专业硕士)
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导师:杜肇铭教授
论文题目:城市既有别墅优化设计研究——以广州锦绣香江为例
成果图片
论文或作品说明:
本研究以气候适应性理论为基础,针对广州地区夏热冬暖的气候特征,采用建筑学的CFD绿色建筑分析软件,对方案的现状问题及优化方案进行模拟分析,进一步提出优化既有别墅物理环境的设计方法,探索传统建筑智慧在现代居住环境中的转化与应用。
首先,本文利用建筑学数值化模拟软件PHOENICS、Ecotect Analysis,对优化设计方案进行科学论证,数值模拟软件对建筑通风、采光等气候环境因素进行模拟分析和量化计算。其次,对该地区夏季气候特性进行研究,提出优化立体空间和平面空间布局,确定通风口、悬挑空间的设计,继而加强对气流的引导,达到热压通风和风压通风的效果,降低室内太阳直射面积,减少西晒对室内空间产生的影响;延续原有的坡屋顶形式,利用闷顶层和架空型绿化屋面的灰空间,增加负一层采光井面积,有效地降低水汽向室内传递的概率,减少室内对太阳直晒的热量吸收,降低建筑耗能。最后,提出利用光伏电池板发电与建筑新风系统相结合,达到提高光伏电池板发电效率的目的,实现太阳能光热、光电的综合利用。
本文以广州典型既有别墅进行个案研究,将气候适应性理论与CFD绿色建筑分析软件相结合,鉴于既有别墅室内外物理环境问题提出系统性的优化方法,挖掘既有别墅绿色低碳的潜能,形成岭南气候适应性的城市既有别墅优化设计,并为城市既有别墅优化设计提供参考和研究思路,以实现建筑的节能减排。
07
作者:马悦
专业:设计学
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导师:杜肇铭教授
论文题目:岭南传统园林空间叙事设计方法研究
成果图片
论文或作品说明: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与不断扩张,人们逐渐开始重视城市景观空间的精神价值,现代景观空间的地域文化缺失、认同感缺乏等问题日益凸显。回望过去,中国传统园林空间设计方法具有极高的文化底蕴与体验价值,其中,以“小而精”闻名的岭南传统园林对于当下高密度的城市景观空间而言更具实际参考价值。
08
作者:黄理洁
专业:设计学
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导师:李呈让教授
论文题目:粤北传统村落节庆民俗活动空间的叙事设计研究
成果图片
论文或作品说明:
本文以设计学为核心,将空间叙事理论与空间设计相结合,开拓了研究视角并提供了一种新的设计方法论。与此同时,进一步补充空间叙事学在中国传统村落空间领域研究中的理论内容,从微观角度有效解决当下传统村落文化建设语用性缺失的问题,客观地展现出空间叙事跨学科的理论意义。
09
作者:杨顺仪
专业:设计学
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导师:杜肇铭教授
论文题目:莫伯治创作中的装饰材料感知体验设计应用研究
成果图片
论文说明:
本文以岭南建筑大师莫伯治的创作为切入点,以其对装饰材料的感知体验设计应用为主线,以莫伯治的创作及有关资料为依据,从感觉体验和知觉体验两个维度,总结提炼莫伯治作品中装饰材料感知体验设计应用特点,进而探讨装饰材料从感知体验的角度塑造空间的方法。
10
作者:龙敏智
专业:设计学
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导师:王少斌教授
论文题目:珠三角红色文化遗产价值评估与传承路径研究
奖项及论文
龙敏智.东莞三江六岸红色遗产普查及游径规划研究[J]..城市建筑,2021(S1);
参与导师主编省部级十四规划五教材《城市设计》编写(2021年底安徽美术出版署出版);
主持广东财经大学2021-2022学年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双百工程”(学术类重点项目)《文化基因视角下的乡村振兴路径思考——以岭南乡村建设为例》(项目编号2021XSYB743);
参与粤港澳商业文化遗迹普查及当代转化研究(来源单位:广州市工商联会);
参与广东省教育厅重点领域专项项目“以道兴村—基于南粤古驿道文化遗产群传承驱动的乡村振兴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9KZDZX2020);
参与广东省教育厅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广东乡村体育环境优化设计研究”(项目编号:2020WQNCX022);
参与广东财经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驱动下的设计学学科提升路径研究”
成果图片
论文说明:
珠三角地区作为岭南文化的发源地,是海洋与内陆地区进行经济交流、传播文化的重要沟通地带,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带领岭南人民艰苦朴素、不屈不挠的抗击了一次又一次的侵略者。历史推移,现代建设的步伐逐渐加快,珠三角显著的红色文化遗产价值为人所忽视,遗产点孤立、无明确活化主题、缺少公众参与、维修经费等问题暴露,需要新的理论与方法推之利用于红色文化遗产的活化。珠三角地区中东莞地理位置险要,红色资源丰富,是重要的敌后根据地。在珠三角各个城市中,东莞红色文化价值评估与传承路径研究鲜有学者涉足,目前亟待解决,在珠三角各个城市中最具有代表性,故选取其作为典型代表。
笔者首先界定了珠三角的范围,辨析了红色文化遗产、环境规划研究等相关概念,利用研究综述对国内外文化遗产进行梳理,参考工业遗产研究体系,并实地调研,进行遗产点普查、数据库建构工作。通过分析东莞红色文化遗产点生成原因,对其价值进行认定,选取具体遗址中具有代表性的四大类遗产点进行分级分类评估。
基于空间视域,使用GIS空间分析法与红色文化遗产理论相结合,研究遗产的聚集、分布情况,使用地理信息系统采用投影坐标系World Geodetic System-1984、全国行政区划矢量shp数据对遗产点坐标(x,y)进行定位,POI热点空间可视化的手段输出地理信息图谱,核密度工具分析(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运算事件区域,根据概率密度函数,得到东莞境内红色文化遗产点数据的高密度区与低密度区的示意图。最后,针对东莞市红色文化遗产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活化路线,保护理念和保护方法,望建立一套适用于红色文化遗产的评估体系,进行传承研究,摸索一套适合红色遗产传承的路径提升模式进行推广,为岭南红色文化的保护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