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建设
1、学科基本情况
艺术与设计学院在2018年获批设计学一级学科、艺术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19年起正式招生。学科点现有硕士生导师13人,校外兼职导师9人。学科点专业教学设施先进,配备了空间信息实验室、参数化设计实验室、数字媒体实验室等28间专业实践实训室,并与国内一流企业建立了12个联合培养基地。本学科目前正在实践本硕联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创新思维、市场策划与设计执行能力为特长,努力构建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学、研、产一体化的高层次人才创新教学体系。
2、学科方向与优势特色
设计学包含环境设计、工业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三个学科方向。本学科依托学校经管学科背景,结合琶洲互联网集聚区地缘优势,以设计学本体为核心,融入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地理旅游和文化金融等专业知识体系,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建设的文化创意产业及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和智库建设,并以此开展学科、专业布局和理论研究与项目实践。本学科提出“增强传统优势学科(设计学)高点,营造设计学科亮点(重在人工智能、互联网、虚拟技术在设计学科中的应用研究),拓展新型学科增长点(设计学和美术学的交叉,公共艺术、工艺美术等)”的学科发展策略,将传统优势学科、交叉应用学科、新型学科及特色学科合理布局,形成设计学学科特色。
3、人才培养目标
本学科遵循研究生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广东自贸区”等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发展战略,构建以设计创新为核心,校、政、研、企多维赋能、高效协同的全产业链式教育生态体系,立足于培养能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胜任政府、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教学科研、设计实践、设计管理等工作、具有国际视野及人文素养的创新及理论研究型高层次人才。
4、生源情况
设计学硕士和艺术专业硕士自2019年正式招生,目前在校研究生71名。学生报名人数逐年上升,生源以应届生为主、历届生为辅,设计学科背景为主,文理学科背景为辅,报考与录取比例达4:1,生源来自本校、省内高校和全国多所高校,专业艺术院校和重点院校考生逐年增长。
5、国内外影响
本学科点是广东省内同时拥有设计学一级学科、艺术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八个艺术类专业及综合院校之一。教师承担国家、教育部及省市厅级各类纵向科研课题100余项,横向科研经费800余万元,整体科研实力在省内高校中名列前茅。
王少斌院长给新生讲开学第一课
李雨婷副院长给研究生上“设计策划与评估”课程
二、研究生学生工作
学院现有2019级、2020级和2021级三届研究生,共71人。其中学硕20人,专硕51人,内含党员8人。
学生工作以党建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首先,不断壮大思政队伍,充分发挥专业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等各方作用,建立以书记、导师、专职辅导员、兼职辅导员、辅导员助理为主体的思政工作队伍,打造全员育人共同体;其次,聘请硕士生导师和学科秘书担任兼职辅导员、专业教师担任学业导师、办公室主任担任党委组织员;第三,实行教师“一对一”就业指导制度,建立教师指导学生课题申报、参与竞赛和各种活动的激励机制。
在以上机制下妥善完成新生入学手续、奖学金评定、疫情防护、学业中期考核、论文开题答辩等各项工作。开展各类文化表演及艺术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竞赛及课题申报。当前研究生独立主持省级课题1项,校级创新计划课题、双百工程课题共10项,发表EI会议论文4篇,在《装饰》发表设计作品1项,国内外设计竞赛金奖2项,其他作品及论文获奖10余项。
研究生与本科生党员共同观看习近平“七一”讲话直播
彭翠峰书记与研究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合影
杜肇铭教授指导研究生课堂汇报
敖景辉副教授指导学生完成产品设计展
三、导师工作
学院现有硕士生导师13人,校外导师9人。校内导师中博士8人,占61%,高级职称以上10人。导师承担国家、教育部及省市厅级各类科研课题,在国内外艺术类权威及重要期刊上发表了一批高水平论文,社会服务能力强,横向课题经费逐年递增。
(一)导师与研究生师生双向互选
师生互选工作一般在新生入学后一个月内完成。师生互选工作应坚持公平、公正、公开、自愿的原则,由研究生所在培养单位统一安排,学科点导师组具体负责实施。具体程序如下:
(1)确定导师和指导限额
学校公布当年具有招生资格的导师名单,各培养单位根据导师已指导研究生数量情况确定其当年指导限额并予以公布。在多个学科点具有招生资格的导师,其分学科指导限额由该导师所在单位协调确定,并通知相关学科点。
(2)师生互选方式
研究生填写《广东财经大学研究生和指导教师互选志愿表》交所在培养单位。每名研究生可填报1-3名意向导师。培养单位按研究生填报的志愿顺序,依次提交给导师选择,导师根据个人指导意愿和限额进行选定。未被意向导师选中的研究生,由培养单位在尊重师生意愿的基础上协调选定导师。
(3)培养单位审核并公示
互选结果由学科点导师组组长、培养单位负责人审核签字后,向全体导师、研究生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三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后报研究生处审批。审批通过的,由研究生处公布师生互选结果。不通过的,由相关培养单位重新调整后上报。
(4)研究生导师见面会
入学报到后,各培养单位应及时召开学科介绍会、师生见面会,促进师生互相了解。师生互选前,各培养单位应组织导师及时更新本人研究方向、科研成果、在研项目等信息,以便研究生充分了解各类有关信息。
未完成一届研究生培养流程的导师每年招生限额为4人,已完成一届研究生培养流程的导师每年招生限额为8人。互选结果一旦公布,原则上不得变更指导关系。遇特殊情况确需调整,由培养单位、学科点协调后,报研究生处审批。
(二)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度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双导师制,具体指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从学校培养单位和校外相关的实践部门各选聘一位指导教师,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各职业部门兼职导师参与共同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一种研究生培养方式。专业学位校外实践导师与研究生的互选时间由各专业学位教育中心根据培养需要确定,最迟应在第三学期开学一个月内完成。
(三)构建校政行企多轨制培养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导师团队和实践基地支持推进课程学习、专业实践、毕业设计和学位论文,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研究生入学确定导师后两周内制定培养计划,第四学期结束前按照《广东财经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参加中期考核,中期考核通过者,方可继续培养。
研二学生参加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会
宋琦副院长指导研究生课题研究
四、合作交流
学院先后与白俄罗斯维捷布斯克国立大学、泰国布拉帕大学等国外高校及研究机构建立了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合作关系;同时与国内企业如广东省广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省广集团)、广东浩瀚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电通东派广告公司广州分公司等企业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白俄罗斯维捷布斯克国立大学
泰国布拉帕大学
广东省广告集团
电通东派广告公司
五、通知公告
1.广东财经大学官网 http://www.gdufe.edu.cn/main.htm
2.广东财经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http://yjsc.gdufe.edu.cn/main.htm(研究生相关通知公示)
3.广东财经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http://art.gdufe.edu.cn/yjszsgg/list.htm
4.广东财经大学信息门户 http://my.gdufe.edu.cn/(学生个人信息管理)
5.广东财经大学研究生招生网http://yzb.gdufe.edu.cn/main.htm(研究生招生网)